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

牡丹花

牡丹(学名:Paeonia suffruticosa 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,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。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,生长缓慢,株型小,株高多在0.52米之间;根肉质,粗而长,中心木质化,长度一般在0.50.8米,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。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,花大色艳、雍容华贵、富丽端庄、芳香浓郁,而且品种繁多,素有"国色天香""花中之王"的美称,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、繁荣兴旺的象征。牡丹以洛阳、菏泽牡丹最富盛名。
中文名称:牡丹
别称:鼠姑、鹿韭、白茸、木芍药、百雨金、洛阳花、富贵花等
二名法: Paeonia suffruticosa

产地习性
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,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,为落叶亚灌木。喜凉恶  牡丹热,宜燥惧湿,可耐-30℃的低温,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%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。喜阴,亦少不耐阳。要求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或砂土壤,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。花期4-5月。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,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,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。

土壤
1.土质:牡丹适宜疏松肥沃,土层深厚的土壤。土壤排水能力一定要好。盆栽可用一般培养土。
2.土性:中性或中性微碱土。
浇水
谚语说、俗语说:“牡丹宜干不宜湿。”牡丹是深根性肉质根,怕长期积水,平时浇水不宜多,要适当偏干。

价值用途
牡丹有“花中之王”的美称。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;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养植;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、丛植或片植。自身存在的酶水解,成为牡丹酚(C15H20O8)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。根皮咽炎引起的咽痒、咽干、刺激性咳嗽等症,效果良好。牡丹的茎、叶可以治疗血瘀病,花朵可供观赏,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。它的根可以入药,也可以叫它丹皮,入药后可以治疗高血压,除伏火,清热散瘀,去痛消肿等。对高血压有显著疗效。而它的花瓣可以食用,并且味道鲜美。

主要品种
目前有生产于中国全国各地不同花色(如:红、紫、紫红、粉、白、蓝、绿、黄、黑和复色等)、不同花型(如:单瓣型、荷花型、皇冠型、楼子型、绣球型等)和具有抗旱、耐寒、耐热、耐湿等特性,可以种  粉中冠植在温带、寒热和亚热带地区的品种300多个,还有日本、美国、法国品种100余个。原产于中国。

牡丹花系
红色花系:如“绣桃花”、“平顶红”、“锦红缎”、“木横红”、“群英会”、“展宏
”等。
绿色花系:如“绿幕”、“绿玉”、“绿香球”、“荷花绿”、“春水绿波”等。
蓝色花系:如“鹤望蓝”、“水晶蓝”、“垂头蓝”、“群峰”、“紫蓝魁”等。
紫色花系:如“紫红玲”、“藤花紫”、“棒盛子”、“稀叶紫”、“紫绣球”等。
粉色花系:如“百园争彩”、“桃花遇霜”、“仙娥”、“粉乔”、“玉芙蓉”、“瑶池春”等。

白色花系:如“玉板白”、“紫斑白”、“天鹅绒”、“香玉”、“白鹅”等。
黑色花系:如“黑花魁”、“黑撒金”、“瑶池砚墨”、“墨楼争辉”、“冠世墨玉”等。
黄色花系:如“姚黄”、“古铜颜”、“黄鹤翎”、“种生黄”、“金玉磐”、“御衣黄”等。

复色花系:如“二乔”、“大叶蝴蝶”、“蓝线界玉”、“天香湛露”等

药用价值
牡丹不仅有观赏价值,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将牡丹的根加工制成“丹皮”,是名贵的中草药。其性微寒,味辛,无毒,入心、肝、肾三经,有散瘀血、清血、和血、止痛、通经之作用,还有降低血压、抗菌消炎之功效,久服可益身延寿。养血和肝,散郁祛瘀、适用于面部黄褐斑,皮肤衰老,常饮气血活肺,容颜红润,改善月经失调,痛经,止虚汗,盗汗。


相关传说:
牡丹的发展:自从洛阳牡丹驰名全国以后,有关的神话故事,民间传说和趣闻也相继现。其中“牡丹充军”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。

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。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“明朝游上苑,火速报春知,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”。百花慑于此命,一夜之间绽开齐放,惟有牡丹抗旨不开。武则天勃然大怒,遂将牡丹贬至洛阳。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,这更激怒了武后,便又下令烧死牡丹。枝干虽被烧焦,但到第二年春,牡丹反而开的更盛。

  靖康年间,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也毁于兵火,牡丹从此衰落。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,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,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。在此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,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。如北宋末期,距洛阳较近的陈州(今淮阳)由于引种繁衍洛阳牡丹而名噪一时。在此之后四川天彭(今彭县)又被人称为“小洛阳”明末清初,山东曹州(今荷泽成为全国牡丹的主要产地。据记载(〈曹州牡丹〉)记载:“明万历年间,赵氏先人嗜花,不辞劳苦,亲往洛阳求的十余种牡丹归”。由此可见,曹州牡丹的发展也曾得力于洛阳牡丹。此后历尽沧桑,牡丹日见凋零。
  
  建国后,洛阳十分重视牡丹的恢复和发展工作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扩大繁殖,建立了牡丹花园和牡丹花坛,牡丹又恢复生机,并于1982年被正式命名为市花,同时决定举办牡丹花会。现在,洛阳的牡丹已由三十多个品种发展到二百五十多个品种。每年清明前后,牡丹花会拉开序幕,数十万株牡丹发蕊齐放,五彩缤纷,蔚为壮观。使得洛阳变的更加绚丽多姿。
  
  荷包牡丹的传说:古时,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,有个州名叫汝州,州的西边有个小镇,名叫 庙下。这里群山环绕,景色宜人,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:男女青年一旦定亲, 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,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。若 是定的娃娃亲,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,作为 终身的信物。
  
  镇上住着一位美国的姑娘,名叫玉女。玉女芳年十八,心灵手巧,天生聪慧, 绣花织布技艺精湛,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,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 面,可见功夫之深。
  
  这么好的姑娘,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,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。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,家里也默认了。可惜,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,杳 无音信,更不曾得到荷包。玉女日日盼,夜夜想,苦苦思念,便每月绣一个荷 包聊作思念之情,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。久而久之,荷包形成了串,变 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“荷包牡丹”了。
  
  “刘师阁”的传说:隋朝末年,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,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——刘家馆。 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,出生于 书香门弟,自幼琴棋书画,无所不通,备受亲邻的喜欢。随后父母相继过世, 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 定居。隋朝灭亡后,哥嫂相继谢世,独留她孤怜一人,无处可去,又兼看 破红尘,竟出家作了尼姑,出家时,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 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,以表献身佛教、洁身自好之意。在她的精心管理下,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、美丽。一株着 花千朵,花大盈尺,理拉起楼,白色 微带红晕,晶莹润泽,如美人肌肤,童子玉面。观者无不赞其美,颂其佳, 故每逢四月,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 拜佛观花,且以花献佛为乐,香火愈旺。
  
  因此花出自“刘氏居之阁下”之手, 故名为“刘氏阁”,又叫“刘师阁”。 后来,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、山 东菏泽等地,芳香远播。